原标题:第十五届全运会筹备工作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引题)
粤港澳同心筑梦 十五运焕彩湾区(主题)
本报记者 刘兵
随着第15届全运会和残特奥会火种采集仪式近日在广州市南沙区科考码头隆重举行,距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五届运动会(简称十五运会)揭幕已经越来越近。本届全运会将于11月9日至21日在广东、香港、澳门三地举行。
作为我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运动会,本届赛事在全运会历史上首次由三地合办,这也是历史赋予粤港澳三地的特殊使命。十五运会竞体比赛项目设34个大项、419个小项,其中57个小项在开幕前完成,预计1.5万余名运动员参赛。
目前,十五运会的各项筹备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一些项目的测试赛正在有序开展。赛事使用粤港澳三地共105个场馆场地。目前,三个赛区的全部既有场馆在进行局部升级改造提升后,已经全部交付。同时,包括深圳光明国际马术中心等在内的5个新建场馆,也已建设完毕并交付使用。
举办本届全运会开幕式的广东奥体中心位于广州市天河区,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开幕式曾在这里举行。24年后,广东奥体中心焕然一新。据广东奥体中心改造项目建筑设计负责人郭嘉介绍,此次升级改造以承办十五运会以及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承继了原来场馆的设计理念,又采用了新材料、新技术,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智慧化设施等方面的提升,兼顾赛时赛后利用的理念贯穿始终。
记者了解到,除了广东奥体中心,广东赛区75个比赛场馆中绝大部分为现有场馆升级改造而成,突出绿色、智能、共享的理念。
在本届全运会开闭幕式中,粤港澳三地将同步升国旗、唱国歌,三地运动员代表团将同时入场。据十五运会开幕式指挥部指挥长、广州市委书记郭永航在发布会上介绍,现在广州正在紧锣密鼓推进开幕式彩排演练。“我们在开幕式上创新运用体育元素、艺术手段和前沿科技,高水平做好节目编排和创意呈现,生动演绎中华文化、岭南文化、港澳文化,努力彰显‘一国两制’实践成果和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成就。”
全运会历来是我国选拔优秀竞技体育人才的重要平台。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全运会也越来越突出全民参与的重要性。
据悉,本届全运会群众赛事活动共设23个大项、166个小项,其中148个小项在开幕前完成,预计约有1.1万名运动员参加,创历史新高。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运动员是从数百万“我要上全运”等赛事活动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此外,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广东省举办文旅全运嘉年华活动,吸引大批游客“跟着全运会游广东”,扩大了十五运会的群众影响。
记者了解到,由粤港澳大湾区19个城市承办的十五运会,是全运会历史上承办城市最多的一届。各城市都将承办全运会赛事和推广全民健身紧密结合。如广州通过城市空间营造、流线设计优化、无障碍设施全覆盖等措施,推动场馆和街区在赛后转化为市民健身新地标;中山以全运会为契机,新增和改建85处城乡体育设施,打造“10分钟健身圈”;湛江通过承办全运会五人制女子足球和武术散打比赛,将奥体中心改造成全民健身的乐园,让体育基因深度融入城市肌理……
粤港澳联合举办全运会,是三地协同发展达到新的历史阶段的生动体现。据悉,珠海、香港、澳门合办公路自行车赛,深圳、香港联手承办马拉松比赛,都将成为全运会历史上首次跨境赛事的有益尝试。
对此,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执委会副主任朱小燚表示,港珠澳大桥、深圳湾大桥不再只是交通线,“它们即将化身赛道,见证运动员们的飒爽英姿,更见证粤港澳的深度融合与蓬勃活力”。
据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组委会副主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佟立新介绍,十五运会预计内地前往港澳参赛人员超过6000人,港澳来内地参赛人员超过3000人,将通过智能通关保证跨境参赛观赛顺畅高效。粤港澳公路自行车赛通过人脸识别、前置查验等技术手段,运动员可以40公里以上的时速6次无间断地通过港珠澳大桥三地口岸。“这些都将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融合发展积累‘全运经验’。”
从1959年举办首届全运会,到如今粤港澳三地联手举办高标准现代化赛事,这场持续66年的体育长跑,见证了我国体育从弱到强的奋斗之路,更见证了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征程。当体育激情与粤港澳大湾区活力相遇,十五运会值得期待。

来源:工人日报

